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

2019-06-07 14:34:37发布:VIVI电力培训

你有没有见过他?

我想,总该有几次朦胧不清的会面吧?

在高中的语文课本,无聊,晦涩的古诗文课上,老师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的声音之中,你昏昏欲睡。打起精神,勉强睁开眼睛,看见课本上那一句令人头秃的“熟读并背诵课文”。


1559889140486196.jpg



又也许是某一年的端午节,那时你刚刚记事,在长辈温和的语气之中,作为既定了的概念记下来的。也许到现在你还能回忆起那语气,那字眼:“端午节呀,是为了纪念一位大诗人的节日呢。”


某一时的灵光乍现,从前对于这个节日的种种所知,在此时恍如电光火石地冲入了你的脑海,迅速的交合,杂糅,浓郁的纠结,变成团团的雾。雾霭被伸手拨开,望见两千余年前楚地郢都,望见祭坛之下,吟诵着诗章的诗人。如今,我们当称这位诗人为“屈子”。



屈子,本为屈姓芈氏,名平,字原。生于公元前340年,逝于公元前278年,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 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因遭贵族排挤诽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沅湘流域。楚国军攻破后,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



1559889151721710.jpg


世人说过慧易夭,忠耿之臣想亦可以应得此言。因其有“极心无二虑,尽公不顾私”之念,是故,为熙熙而为利来之人所不容。

屈子壮年时,因其才学,为怀王所爱重,任左徒,掌司外交之事。彼时大约正是他人生的金沙带,心中的抱负因为君王的赏识得以渐渐施展,公元前321年,秦军犯境,初露其军事才华。公元前318年,因苏秦游说之故,五国联举攻秦,屈子不畏军旅苦寒,随军至前线督战。

时至公元前317年,屈子感到楚国积弱积贫,不敌强秦,绸缪之下,决定效仿先人,在楚实行变法。

变革正是走向强大的根源,这一点至今不改。《商君书》有言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霸不同法而霸”,是以“贤者更礼,而不肖者拘焉”。屈子在其时代,在固守旧法的楚国,以先驱者之姿,已得知晓变法之效用。

我想他在开始变法时,一定满心的奋然。他渴望见到在自己的努力之下,一个全新的,强大不输西方强秦的大国。



1559889181389989.jpg


然而古来超脱于俗世者,皆不可逃命运作弄。

从古至今的变法者,大都不得善终。昔日楚国已有吴起,秦有商鞅,至明,又有张居正,清末更有戊戌变法,短短维新百日之后,便以血流漂杵为结局。

究其根本,我想大概是这些变革者,渴望利国利民,却忘记了当权者,亦即旧贵族的利益。

同是清末,名臣林则徐曾吟咏千古之句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屈子《离骚》中“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,长顑颔亦何伤”当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得民心者,可以的天下。

公元前315年,楚国变法两年之后,民生沸腾,拥护新法者众,旧贵族利益严重受损,面临倾覆。

这时,往昔不可一世的亲贵们,开始惶惶不可终日。如何终结这样的局面?如何挽回他们受损的利益?这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

从前不放在眼里的黔首,如今成为即将令其覆灭的缘由。

然而令这些庶民得到开化的根源又是谁?

愤怒的亲贵们将矛头对准最初推行变法的屈原。



1559889203103395.jpg


公元前314年,因上大夫谗言,怀王与屈原疏远,其职改为“三闾大夫”,是为主持宗庙祭祀,监管贵族教育的闲置。

公元前304年,任闲职十年之后,屈原首遭流放,因其反对秦楚相合,又有奸人谗言,流放汉北。

就此,其后半生的流放之旅拉开帷幕。直至公元前278年,一代杀神白起攻破郢都后,屈原自投汨罗江,他这半生,再没有过安定于旧居之时日。

然而苦难,苦难又在种种宗教哲学意义上,成为人类最大的救赎。在屈原这样的人而来,似乎尤其如此。从开始流放至其投水自尽,二十余年的时光中,他所吟咏出的千古名篇不可枚举。仿佛对于他而言,苦难渐渐生发出奇特的光辉,而这些微弱的光,终于在他锦心绣口之间,成就了那些或壮烈,或凄恸,或瑰丽的辞章。


1559889218838445.jpg


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,我是无法写作的。”

这是我所爱的一位作家,太宰治偶然所写,然而我每每想起,总要将其奉若珍宝。这正是深刻婉转的作品写作之必要,即“亲身经历”。

我曾将屈原年少时所作的《橘颂》和其自沉汨罗前所作的《怀沙》比较而读。惊觉其品格,大约最当为人倾慕之处,正是其年少时之志向,至暮年而不移。他一心想要帮自己的故国走出困境,然而一次次地被故国,被所忠诚的君王所背叛,在绝望之下,于是写出:

玄文处幽兮,蒙瞍谓之不章。离娄微睇兮,瞽谓之不明。

变白以为黑兮,倒上以为下。凤皇在笯兮,鸡鹜翔舞。

同糅玉石兮,一概而相量。夫惟党人鄙固兮,羌不知余之所臧。

任重载盛兮,陷滞而不济。怀瑾握瑜兮,穷不知所示。



然而这并不能说,他已与这世间庸人同流合污。即使在被背叛,被遗弃,被流放之后,他仍深爱着自己的国,深爱着抚育他生长的土地,仍写下了:“惩连改忿兮,抑心而自强。离闵而不迁兮,愿志之有像。”

于是在《怀沙》的最终,这位吟咏以流放于万世的国家主义者,满心依恋着祖国的诗人,终于选择陪伴祖国一同消亡。

这很有一种恋人之间“不得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”的痴情。

家国不存,人将何在?

这两千年来,人们倾慕屈原,倾慕他才学的同时,我想,更加倾慕的,使他为祖国殚精竭虑,虽不可扭转颓势,宁殉国而去,绝不变节的一身风骨。自古以来忠臣良将,莫衷一是。譬如后来的宋代名将岳飞,譬如文天祥,皆为人所敬仰。

对于屈原来说,他浪漫的诗章,在这家国之情上,更添华彩。

后世人仿其风,出“骚体”一文式,即可见一斑。

《九歌·山鬼》,寥寥数笔,毕肖刻画出一位山中神女,思慕人间情意的娇憨容颜。《九歌·湘君》、《九歌·湘夫人》,将己带入娥皇女英与虞舜的视角,写出相爱而总不得相见的苦苦眷念,《云中君》描摹缥缈如云似雾的云中仙君,《东君》中的日神俊美英武,与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相映成辉,《东皇太一》读之,俨然有一位高华贵气,正受凡人膜拜的神王显于眼前。


1559889242872832.jpg


好像写的已经太多了,就在此停笔吧。

两千年来,“端午”这个原本由天空星宿崇拜产生的节日,逐渐被演化为纪念屈原的节日,如今,端午民俗,有“沐艾草”,“浴兰汤”,皆由屈原这一位“香草美人”而来。其缘由,正在于我们千年来对于这份家国天下之情谊的敬慕。这也正是我国,我民,所特有的,对于国家深沉内敛却也热忱激荡的热爱。这对于祖国的一份痴心,被人们喻于这位浪漫的,爱国诗人之身,由此生发出千年不衰的铭记和感怀。

而屈原呢?这位浪漫的,美好的诗人,我私心里,情愿他魂归故国,那时他的故国仍是旧日模样。他仍可以做那在橘树之下,踱步吟咏着“深固难徙,廓其无求兮。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兮。”的被明月,佩宝璐,冠切云,带长铗的,有一点点标新立异的小心思,却无比自信的鲜衣少年哪。